收藏本页 | 设为主页 | 随便看看 | 手机版
公寓环境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涿州敬老院正确认识可致药源性发热的常见药
新闻资讯
涿州敬老院正确认识可致药源性发热的常见药
发布时间:2017-06-15        浏览次数:169        返回列表

    涿州敬老院提示:导语:正确认识和避免发生药物热,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可诱导发热的常见药物简单概述如下,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和广泛使用,临床上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据估计发生率占住院患者发热原因的2.5%~10.0%。它是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正确认识和避免发生药物热,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可诱导发热的常见药物简单概述如下,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1.能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致热,只不过发生的概率不同而已。药物热常见于抗菌药、抗结核药、中药制剂、酶类及生物生化药等。

  1.1 抗菌类药物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的最常见药物,相关的文献报道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克林霉素、两性霉素B等,但以B一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主,药物品种中又以青霉素类中的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报道最多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易引起药物热的原因可能与其分子质量较小,属半抗原,易与内源性蛋白结合成为全抗原,刺激免疫系统而产生。该类药物所致的药物热类型以变态反应型最多见,患者多有伴随症状,同时伴有皮疹、关节痛等表现,皮疹的出现可先于发热,停药后2~3 d内大多可退热,周围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往往增多。

  抗菌药引起的的另一类型药物热是因造成病原菌短期内大量死亡,毒素刺激机体而发热。如青霉素治疗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锥虫等感染时,被杀死的病原体可释放内毒素引起患者高热反应。这种发热常在用药数小时后出现,24 h内消失,临床易于鉴别和诊断。但多数抗菌药所致的药物热与原发病的表现容易混淆,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有时往往考虑原发疾病未能控制或新发感染可能,从而延长使用或频繁更换广谱抗菌药。而长时间用药和频繁更换药物,又均可加重药物热的发生。通常,退热前最后应用的一组抗菌药物与药物热最相关。该类药物所致药物热的潜伏期为7—12 d,短者l d,长者达数周。热型大多为弛张型或稽留热,报道以弛张热或间歇热为多见。抗菌药物中少见其他类的四环素、氯霉索引起药物热的文献报道,可能与其临床应用相对较少有关。

  1.2 抗结核类药物药物热是抗结核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其特征仅表现为高热(多超过39℃)或伴皮疹,药物热的发生时段与用药有明显的关系,停药后迅速好转。杜雨华等报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的发生率2.89%,高于既往每日顿服的比率,可能与世行项目隔日顿服抗结核药所用剂量增大有关。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热多在2个月以内出现,而结核病的强化治疗刚好在前2个月,所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前2个月内,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应高度警惕药物热的可能。随着结核病全程问歇短程化疗方案的实施,抗结核类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利福平致药物热最多见,其次为异烟肼,较以前报道的以链霉素为多有所不同,这与全程间歇短程疗法中用乙胺丁醇替代链霉素治疗,链霉素使用率下降有关;采取隔日服用抗结核药后,其致药物热鉴别较前容易嗤,发热与双、单13服药与不服药有关联,临床可考虑药物热的可能。

  1.3 中药制剂中药引起的药物热较西药少见,但并非罕见,随着中药制剂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其使用后发生药物热的反应也屡见报道。吴小林等旧。对中药制剂所致的药物热进行了分析,208例致热药物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其中涉及注射液198例,大容量注射剂6例,粉针剂3例,方剂l例。致药物热中药制剂21种,其中以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及莪术油注射液出现的例数最多,患者伴随症状较少,热型多呈骤升骤退,弛张热型。药物热有多种免疫机制参与发病,中药致药物热的机制可能与药物诱导发热的多个环节有调节作用有关,也可能与中草药制剂成分复杂、致热因子亦很多,对敏感体质的患者易致致热反应有关,或因致热因子排泄慢,出现累积致敏发热反应,但究竟何凶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一。

 

  1.4 酶类及生物生化药涉及的药物包括抑肽酶、抗栓酶、神经节苷酯,干扰素、集落刺激网子、胸腺因子、白细胞介素、人血清蛋白等。人血清蛋白引起的药物热报道多以高龄患者为主。提示在临床应用人血清蛋白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和体质。

  1.5 其他药物楼海舟等报道结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进行化疗,当应用5~7次后诱发药物热。

  Ulrich.Pur等引报道l例应用奥沙利铂4次后引起药物热,且发现与体内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升高相关,其升高程度与体温曲线平行,峰值与最高体温一致,C反应蛋白却无明显变化。一般应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可缓解症状,而不影响进行下一个疗程。Kluge等报道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引起的药物热,也与体内白细胞夼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升高相关。此外,止血药物、维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均可促使药物热发生.

  2.药物热的防治

  对于发热临床上多考虑是感染所致,往往忽略了药物热的存在而延误病情。对确诊的药物热患者,如热度不高且病情较轻时,只要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体温很快就能降到正常,而不必特殊处理和采取其他药物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可应用足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可同时应用物理降温,抗过敏及对症处理。在未找出可疑致热药物前要尽量避免使用退热药,以免干扰临床观察体温变化与药物的关系,单纯迅速降温常无益于治疗。如怀疑抗生素所致药物热而又不能肯定感染是否被控制时,可选用分子结构完全不同的另一类抗生素Ⅲ。在抗结核时均为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药物热大多又正好出现在强化期,可每隔3~4 d停用一种最可疑药物,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必要时可选择分子结构完全不同的其他对结核菌有效的药物加以暂时替代,如奈替米星、喹喏酮类等。

  对于某些激素治疗效果差的药物热患者,有报道加用中药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疗效。黄晨等引对临床上经过常规治疗后病情仍然不能缓解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以激素为主的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后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防风、地肤子、赤芍、金银花、丹参、生地黄等中草药,结果与常规组相比,中药组体温和皮疹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且患者并发症、发病治疗中体温超过40℃、合并感染、激素用量、出现重要器官功能受损、需要清蛋白和血浆等支持者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表明中药可以作为药物热使用激素治疗效果差患者的补充治疗。

 

  为避免或减少药物热的发生,预防是极为重要的。在临床工作中,涿州敬老院首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特别是要注重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已经发生过药物热的患者,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尽可能避免使用可疑药物,以防药物热再次发生。而对于必须应用致热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权衡利弊,在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同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并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